各位聽眾您好, 歡迎收聽今天的洛城新視野,我是張益瑞,今天要和您來談談法國昨天遭遇的不幸事件。
本相片版權屬於Valery Hache/AFP/Getty Images |
昨天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日,但是這一天也讓法國結結實實的挨了一記悶拳,讓全球的焦點再次注目在這個國家,同時也引起了全球各國相當程度的擔憂與恐慌。
法國的國慶日的官方正式名稱是巴士底日,這個日子的名稱是指18世紀當時的法國巴士底監獄,這所監獄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是一座相當堅固的監獄,高30米,圍牆很厚,共有8個塔樓,上面放有大炮,監獄內設有一個軍火庫。在1789年7月14日的時候,巴黎的人民攻佔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監獄,推翻了君主政權。
同時這個特別的日子,在經過了100年之後,法國政府終於在1880年規定,每年的7月14日為法國國慶日。法國人每年都要隆重紀念這個象徵自由和革命的日子。為什麼會拖上一百年之久,才確立這個日子為國慶日呢?這是因為當時雖然為了紀念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監獄這一光輝的日子,曾一度將1789年的7月14日作為國慶日。但在1814年封建王朝復辟后,當權者宣布7月14日為「國恥日」和「殺人犯的節日」,一直到了1870年法國恢復共和國體制,1879年共和黨人成立了政府,並將議會由凡爾賽遷到了巴黎。之後在第二年也就是1880年的6月,法國議會才正式通過法令,將1880年7月14日定為法國的國慶日,一直到現在。
因為有這麼重要的歷史背景,因此也格外的顯出這一天對於世界民主歷程上的重要性。今天在法國的首都巴黎有大型的閱兵儀式。 而今年的閱兵格外的有其特別的意義,因為法國巴黎在去年11月13日的時候遭到伊斯蘭武裝分子的恐怖攻擊,造成130人死亡。法國隨後宣佈進入緊急狀態,之後又宣布把2月25日到期的“緊急狀態”延長到5月25日。在4月的時候,法國總理瓦爾斯宣佈第二次延長“緊急狀態”,為期兩個月,一直要等到6月10日到7月10日的歐洲足球杯比賽和7月2日到7月24日的環法自行車大賽結束,目的是保證這些法國承辦的重要國際賽事的安全。
就在法國本土和全球都籠罩在恐怖襲擊的陰影之下的這當口,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昨天主持盛大的國慶日閱兵儀式,包括紐西蘭的總理約翰基、美國國務卿克里等多國領袖和代表都應邀出席。奧朗德登上閱兵車,先環繞凱旋門,再在香榭麗舍大道檢閱沿途的坦克和裝備。根據報導指出,今年的閱兵特別加入140名澳洲士兵和85名紐西蘭士兵參與,紀念法國和澳洲、新西蘭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戰役一百周年。
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昨天按照慣例接受國慶日採訪的時候表示:法國不準備把目前實施的緊急狀態延長到7月26日之後。而這一段談話在媒體上刊登了不到一個小時,法國的尼斯市就發生了震驚全球的恐怖襲擊事件,無疑是朝著法國和全球的西方勢力國家狠狠的打了一記悶棍。
就在昨天7月14日星期四法國國慶日晚上大約10:30的時候,在法國南部城市尼斯市,當地著名的盎格魯街,當時現場正在舉行焰火表演,有數百人聚集在觀看。 忽然有一輛大卡車沖向人群。據了解,這輛肇事的卡車在人群中衝撞了超過一英哩,駕車的司機在開車撞人群時同時向人群開槍。造成了這起大規模的死亡事件。這起卡車衝撞事件造成數十人死亡,死亡人數從一開始傳出的60人一路攀升,到昨天晚上法國內政部長卡澤諾夫Bernard Cazeneuve已經證實有84人死亡, 有上百人受傷,其中有18人傷勢嚴重。
而現場第一時間傳出的消息相當混亂,透過網路的社交媒體提供的畫面顯示,可以看見卡車衝進人群,現場尖叫聲不斷,目擊者表示,這輛白色卡車的輪胎如割草一般撞倒了大量人群,人們沿著馬路紛紛倒下,就像保齡球瓶一樣。根據媒體發布的照片,可以看見現場有許多人受傷,街道上有血跡,並有大量的屍體躺在馬路上被毯子蓋住,而肇事卡車的相片看出車頭已經損壞,車身布滿彈孔,警方當場擊斃了這名卡車司機,警方消息來源指出,卡車司機是31歲的法國籍突尼斯人,身上的身份證明指他是尼斯當地居民。警方在肇事的貨車上發現了槍支武器以及手榴彈。而尼斯市的市長埃斯特羅斯Christian Estrosi第一時間在他的個人Twitter上(https://twitter.com/cestrosi) 呼籲市民待在家中, 不要外出.
事故發生之後,尼斯市市長埃斯特羅斯Christian Estrosi已宣佈取消本周六的一場爵士節活動以及本周五的蕾哈娜演唱會。同時埃斯特羅斯也宣布,今天尼斯市會將降旗致哀。同時法國總統奧朗德今天凌晨發表電視講話,表示這起事件的“恐怖性質”無法否認,“法國在像徵自由的國慶日這天遭受襲擊,整個法國仍然在恐怖主義威脅之下,因此我決定保持最高的警戒水平,將全國緊急狀態繼續延長3個月”。
這是個黑暗與光明交錯的時代,也是絕望與希望並行的時代,讓我們祈禱世界和平早日降臨,這已經不再是世界小姐選美時候的口號,而是每個還活著的人心中的盼望。
謝謝您的收聽,我是張益瑞,我們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