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章

【天氣這麼熱,怎麼辦?】

各位聽眾您好, 歡迎收聽今天的洛城新視野,我是張益瑞,今天要和您來談談天氣這麼熱,怎麼辦?
本相片版權屬於NOAA

這個星期想必各位聽眾朋友都感受到了,洛杉磯的氣溫節節上升,昨天我走在戶外,都可以感覺到太陽真的有威力,火熱的溫度好像要把整個人給淹沒了,可以感覺到熱度是實質的貼著皮膚,很不舒服。有些人在上班的地方有冷氣空調,還可以躲避高溫的侵襲,但是有些人上班的狀況,若是沒有辦法,必須曝曬在高溫和陽光下,那可以相當的辛苦和格外的吃力。


我看了相關的報導,這一波罕見的熱浪是從昨天21日開始,高氣壓籠罩了全美國,並且將會在明天星期六達到最高溫。氣象局已經在20日就發佈了熱浪警告,預計這個週末有些地區的氣溫可能飆到華氏110度,同時預計全美有將近2億人生活在華氏90度以上的環境當中,其中1億3000萬人居住的地區更可能氣溫高達華氏100度以上。

這並不是偶然出現的熱浪警報,若是平時有在收聽咱們電台上午的時段,由鄒詩篇主播所播報的氣象,應該經常聽到氣象局近來發佈熱浪警報的次數相當的頻繁。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表示,上個月是現代史上最熱的6月,同時也是連續第14個破了當月歷史最高氣溫紀錄的月份。 

專家說,全球氣溫愈來愈高與熱浪來襲,與所謂的「熱蓋」heat dome發威有關。「熱蓋」現象指的是炎熱而靜止的高壓脊或是高氣壓系統,它攜帶著熱風,而高壓鎮住熱氣難以消散,有如蒸籠一樣,讓氣溫不斷飆高,就會出現破紀錄的高溫。

許多民眾應該都已經在心裡面有底,因為專家一再地表示,這是由於全球暖化和聖嬰現象所造成的天氣異常,讓全球的氣溫上升,同時北極冰川也在不斷減少,而在經歷六個月縮減後,如今的冰川容量已經創出歷史新低。這樣的現象預估只會更糟糕,氣象專家預估未來幾十年將有更強和更頻繁的熱浪,而炎熱的夏季和危險的熱浪頻頻發威,這無疑是在考驗現代人能否適應高溫。

如今酷熱天氣儼然已經成為是美國的頭號殺手,酷熱不單單會導致生病,甚至有導致死亡的風險,也因此,因應這波熱浪,氣象局提醒民眾,要減少戶外活動,以避免發生危險。或許你會想說,這麼熱的天氣,誰會沒事跑出去到處晃?舉例來說,有些正在忙著玩手機遊戲Pokemon Go的玩家,可能就不會在乎天氣多熱,還是要往戶外衝。

其實有不少方法可以對抗酷熱的天氣,像是減少在戶外逗留時間,尤其是白天最熱的時候。若是一定有非要到戶外不可的理由,像是剛剛說的,玩遊戲的任務需要,那麼要記得最好穿著淺色的寬鬆衣物,千萬別穿得一身暗色系的緊身衣物,那只會讓自己身上吸收熱,反而更加熱。

另外專家指出,在這樣炎熱的天氣,即使不口渴也要喝水,很多人習慣等到口渴才喝水,這是錯誤觀念,當你感覺到口渴,這代表身體已經缺水,因此建議每天出門隨身帶瓶水,想到就喝幾口,因為中暑是身體脫水太久所導致的。當遇到夏天這樣高溫的天氣的時後,不管在室內還是室外,要記得補充足夠的水分,

同時要盡量避免含酒精及咖啡因飲料,酒精、含糖或咖啡因飲料都有利尿的作用,會讓體內水分喪失更快,建議可喝水或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另外,也別因天熱大口灌冰飲,因為太冰的飲料會讓腸胃道血管急速收縮,反而會讓水份吸收變慢。

很多民眾愛運動又怕中暑,專家建議,避免在白天溫度最高的時候到戶外運動,可選在清晨或晚間較涼爽的時候運動,運動時每半小時就應該喝 1-2 杯 250 至 500 cc的水,如果運動到一半,忽然感覺到呼吸困難或心跳急速,應該立即到涼爽的地方休息,並且補充大量水分。

如果你是在室內工作的上班族,在這麼炎熱的時候,記得打開空調,並且放下窗簾遮陽,降低室內的溫度;若是你的工作性質必須在戶外走動,一旦熱到有頭暈不適的感覺,記得趕緊躲進有冷氣的公共場所,像是圖書館或是路邊的商家稍作休息,並補充水份,或是用冷水擦拭降溫。 家裡沒有空調設備的民眾,要記得打開所有能通風的門窗,而且不要吝於打開電風扇。

不過隨然天氣這麼炎熱,還是要提醒大家,“冒著一身汗吹冷氣”這樣的情況,應該最好能夠避免。因為氣溫炎熱,人體自然會流汗,幫助疏散熱氣,但是最好在進入冷氣房之前,先讓身體冷靜下來,擦乾汗水,這樣能夠避免生病。

醫生提醒,頭暈、噁心、嘔吐、心跳快、呼吸快、臉色蒼白、虛弱、皮膚乾熱但不流汗等,這些都是熱傷害症狀,一旦有這些症狀,務必要儘快降溫,並尋求醫療的協助。

同時醫生也提醒,要密切留意兒童及長者的情況,因為年幼及年長者最容易出現因為酷熱引起的健康危險。各位聽眾朋友如果您是65歲以上,這幾天熱浪來襲的時候,若是身體有感覺到不適,應該立即通知鄰居或者是家人。如果有出現類似可能中暑的症狀,例如頭痛,肌肉疼痛、呼吸困難等,最好及早就醫,做適當的處理。


謝謝您的收聽,我是張益瑞,我們下次再見。

洛城 新視野 Designed by Templateism.com Copyright © 2014

主題圖片來源:Bim.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