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8月17日星期三,眼看著奧運即將接近尾聲,不曉得各位聽眾朋友是否還繼續關注著奧運的各項賽事?從上個星期的遊泳賽事,體操賽事,一直到昨天的田徑賽事,幾乎鋪天蓋地的到處都在談論著奧運,登入網路媒體,看見的大多數都是奧運的消息。說實話,這一屆的奧運,還真的挺多可以談論的話題,從飛魚菲爾普斯的重返賽場,到美國體操隊的優異表現,一直到田徑場上博爾特的輕鬆奪金,再加上一些媒體的刻意聚焦,讓許多運動員都鮮活的起來,像是中國游泳隊的傅園慧、美國體操隊的戴爾斯,都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
面對這一波的奧運熱潮,不曉得各位聽眾朋友在這陣子的觀看比散之後,是不是也覺得心中的運動之火有被熊熊的燃燒了起來,有那麼好幾個看比賽的瞬間,在心裡暗暗的立下志向,改明兒有時間要重披戰袍,再次規劃好運動的行程,動一動快要生鏽的身體,效法這些奧運選手們,即便沒有辦法達到他們的水準,還是要再次感受運動的美好啊~
如果我剛剛的描述,讓你覺得根本就是在形容你的話,恭喜你,你並不是第一位這麼想的人,有成千上萬的人和你一樣,同樣被奧運所傳達出來的美好,激起了對運動的美好嚮往。只是很有趣的,我在網路上讀到一篇來自英國的調查報告,上頭下了一個結論說道:事實證明,你可不是唯一一個只想不做的人。
當年倫敦在申辦奧運的時候,奧運大臣蒂莎·喬維爾Tessa Jowell宣稱,英國申辦奧運的話,將會設立極具挑戰性卻又可以達成的目標,進而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他們的雄心壯志,也就是截至2012年,將會讓熱愛運動、積極鍛鍊的人數增加200萬,定期健身的人數將增加100萬,而且每周鍛煉至少5個小時的年輕人比重將佔到60%。英國的文化傳媒與體育部更樂觀的預估,倫敦奧運將會帶動全體的英國民眾更加熱愛體育運動。
但是這樣的遠大目標,到頭來的結果如何呢?在倫敦奧運之後,針對英國民眾的統計發現,每周至少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體育鍛煉的人口,總數已經增加到了1550萬,總體來看,成效相當可觀,但是最好的成效也就僅止於此。
在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之後,澳大利亞人的運動意願有下降的趨勢,肥胖率甚至有增無減。而在雅典奧運會剛舉辦完的時候,希臘民眾的運動參與度上升了6%,但再往後五年,民眾運動參與度卻已經下滑了13%。冬季體育賽事的賽後影響也是如此,在2010年溫哥華冬奧會之後,滑雪的人數並沒有任何的成長。
當然,這樣的數據只能夠作為參考之用,不過平心靜氣地好好思考一下,也不用太過於意外,因為觀看體育比賽和進行體育鍛煉之間並不一定會存在著關聯性。這樣說吧,在奧運的轉播期間,民眾並不是在運動場上看比賽,相反的,我相信有大多數的人都是窩在家裡的沙發上,整天專注地看電視,關注著比賽的進程。從單純的觀看比賽,享受運動選手們帶來的娛樂效果,要轉化到成為動力,讓大家能夠關掉冷氣,從沙發上爬起來,換上運動的裝束,出門開車走到運動場地,這當中的阻力對於沒有運動習慣的人,確實是件相當挑戰的事情。
從理論上講,觀看體育比賽,或許會在看到這些精英運動員們具有「示範效果」的帶領之下,讓大家在觀看精彩的賽事之後,會較為積極地參與到體育運動中。但是放到實際面上來講,已經有運動習慣的人,自然會受到奧運比賽的鼓舞,鍛煉得更勤勞、更有動力。但是對於已經很久沒有從事某項運動的人,或者是從未參與過某項運動的,即便受到了奧運比賽的鼓舞,在某些項目是比較好直接參與的,像是游泳或是田徑,但是有些項目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舉例來說,有想要嘗試撐桿跳的民眾,那可就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找到場地以及器材做練習了。
而在基礎的體育設施之外,其實還有其它需要解決的問題,舉例來說,為什麼有些聽眾朋友不喜歡運動,或者說不熱衷於運動,這當中的生理或是心理的阻礙,以及生活環境以及其他的什麼別的因素,若是沒有好好地加以排除的話,那麼即便觀看奧運比賽帶來了無比的動力和前所未有的激勵作用,那麼要讓體育運動能夠在工作和家庭之間,找到一處容身之地,也是挺不容易的。
或許,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指望某一項精彩的體育賽事,會提振民眾的運動參與度。奧運的轉播沒有能夠讓人們立刻動起來,這並沒有什麼,本來就不應該指望能夠像是神丹妙藥,為社會注入全民運動的奇效。雖然奧運會可以帶來諸多好處,但是根據過往的數據顯示,要指望能夠透過奧運提振全民運動的風潮,這或許並不是可以有高期待的項目。
不過,雖然不能夠指望大家動起來,這次的奧運的游泳項目,來自新加坡的21歲金牌選手斯庫林和美國的19歲女飛魚雷德基Katie Ledecky,都表示他們是受到飛魚菲爾普斯的影響,這樣世代傳承的激勵典範,遠遠比帶起一股短暫的全民運動熱潮,更能夠帶出深遠的影響。
不過,雖然不能夠指望大家動起來,這次的奧運的游泳項目,來自新加坡的21歲金牌選手斯庫林和美國的19歲女飛魚雷德基Katie Ledecky,都表示他們是受到飛魚菲爾普斯的影響,這樣世代傳承的激勵典範,遠遠比帶起一股短暫的全民運動熱潮,更能夠帶出深遠的影響。
謝謝您的收聽,我是張益瑞,我們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