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您好, 歡迎收聽今天的洛城新視野,我是張益瑞,今天要和您來聊聊關於美國華裔的數據。
相片版權屬於 Getty Images |
在美國, 每年的5月是亞太裔傳統月,其實原本一開始美國國會只是將每年5月的前10天定為「亞太裔傳統週」,為什麼選在5月呢?因為在1843年來自日本的第一位亞裔踏上美國的領土是在5月7日,另外1869年華人完成橫跨美洲大陸的內陸鐵路是在5月10日,因此順理成章的就訂下了這個日期。但是在1992年,美國國會將亞太傳統週的紀念活動延長為整個五月份,所以現在就成為了「亞太裔傳統月」。
每年到了「亞太裔傳統月」的時候,不免俗的都會有慶祝活動,像是洛杉磯市的市議會在4月22日就提前舉行了特別的慶祝活動,同時也表揚了幾位為洛杉磯做出卓越貢獻的亞太裔市民,包括亞太裔市府僱員的代表也都出席議會接受表揚。另外在全美各地的主要城市的市政府以及僑界社團也都會舉行慶祝的活動,過去我也曾經採訪過南加州的知名電力公司,也會趁著這個時候表揚亞太裔的節能企業,拉近跟亞太裔客戶群的關係。
隨著「亞太裔傳統月」的到來的緣故,在這個星期二5月17日,聯邦人口普查局也公佈了最新的亞太裔各項統計數據,這是根據2014年的全美國人口普查所統計出來的數據。其中有些數字倒是有些參考價值,可以讓在美國的華人朋友們更全面的了解亞太裔,或者專注在華裔,目前在整個美國的位置。有興趣的聽眾朋友們,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這些數據,中文以及英文的媒體都有幾家刊登了這些數據。
根據聯邦人口普查局的數據,目前在全美國的亞裔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2,030萬(20.3 million),全美國亞裔聚集最多的州就是加州,有630萬人,遠遠超過了排在第二位的紐約,只佔了180萬人,以及排在第三位將近有140萬亞裔的德州,而在夏威夷,亞裔人口已經占了當地總人口數的56.1%。若是依照族群劃分的話,華裔的統計數據勢將台灣人另外劃分出來,所以在這項數據中的華裔美國人,是不包括台灣人,那麼在全美國的2,030萬亞裔當中,有450萬人是華裔,其次是印度裔和菲律賓裔都分別有380萬人,與華裔人口相差不多,緊追其後的是越南裔200萬人,韓國人180萬人,日本人140萬人,台灣人佔了17萬5千人。與2011年相比,台灣人,越南人,韓裔以及日裔的人口數量相差都不大,但是除了台灣人以外的華裔美國人,則比2011年多了整整50萬人之多,可見這幾年中國移民到美國的熱潮還是相當高漲。
除了人口數之外,家庭收入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指標,亞裔家庭年收入的中間平均值為$72,689,領先其他族裔,白人家庭收入的中間平均值只有56,900元。不過,亞裔社區內部族群的收入的中間平均值差距較大,家庭收入的中間平均值最高的是印度裔為101,591美元,而亞裔最低的則是孟加拉裔,44,512美元,華裔家庭收入的中間值則稍稍低於整體平均值,為$69,586元。與這項數值相關的是貧困率,亞裔的貧困率為12.5%,比去年降低0.1%。其中華裔貧困率為15.8%,略高於平均水平。
或許有些聽眾朋友會感到有些驚訝,華裔的人數增長快速是可以理解的,華裔家庭收入的中間值則稍稍低於整體平均值,這也可能就像昨天在節目中提到的過,是因為過去在本國的學歷及工作經驗在美國沒有辦法獲得認可,加上語言溝通的問題,在剛剛在美國定居的初期,比較難在原本的專業領域找到適合的職位,只能做一些工資較低或勞動工作,所以拉低了華裔家庭收入的中間值,那麼最後說到的華裔貧困率為15.8%,略高於平均水平,這是怎麼回事?
所謂的數字會說話,透過這些數字可以讓華裔對於社區的自我認知有比較全盤的了解,我在節目中也說過幾次,所謂1.5代的華裔移民,也就是來美國讀高中大學,進而居留在美國的華裔,代表的是工作穩定、收入較高、有自住屋的族群,但是並不代表了整個華裔的完整形象,從中國來的生意人以及富二代也不是華裔移民的常態。
上個月亞太正義促進會AAAJ和美國中老年人協會AARP也透過分析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做出了報告,報告中指出,單單在洛杉磯縣,有90%甚至更高比例的50歲以上華裔人口是移民。因為移民人口多,所以整體來看語言能力比較受限。報告指出,洛杉磯縣50歲以上華裔人口有74%的人英語水平有限,43%處於語言隔離狀態。
根據AARP的報告,在50歲到75歲的華裔人口中,98%出生在美國以外的國家,82%的華人在家只說中文,其中包括普通話和廣東話。在教育水平上,雖然72%的50歲以上華裔人口擁有高中學歷,36%的50歲以上華裔擁有大學文憑,但仍然低於白人、印度裔、韓裔、日裔和菲律賓裔,整體上仍低於亞裔的平均水平。語言能力和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收入,在洛杉磯縣65歲以上的老年亞裔人口中,其中華裔中有44%是低收入族群,19%屬於貧困人口,高於亞裔的平均水平。
從這些不是很美好的數據來看,或許我們能夠對於華裔在美國的處境,能有更為全面而完整的觀察,而不會只看見拼圖的其中幾個部分,也才能夠更清楚華裔的定位與可以努力的方向。
謝謝您的收聽,我是張益瑞,我們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