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您好, 歡迎收聽今天的洛城新視野,我是張益瑞,今天要和您來談談華裔科學家的尷尬處境。
我這幾天在網站以及微信群裡,都看到一則很醒目的新聞,就是在3月20日星期日,曾經被懷疑是中國間諜,遭到逮捕審問的水文學家陳霞芬來到南加州演講,同時有數個僑界社團為陳霞芬發起聲援募捐活動,聯邦眾議員趙美心也到場力挺陳霞芬,以及所有曾經遭美國政府不公平對待的華裔科學家們。這場演講及募捐活動,也讓美國當局對華裔科學家的不友善態度,以及為美國效力的華裔科學家的尷尬處境,再次浮上檯面。
本相片版權屬於世界日報 |
我必須澄清一點:我並不喜歡一天到晚談論族裔的問題,其中一個原因是不想讓人覺得好像華裔只會自艾自憐,生怕受到歧視,一天到晚覺得社會不公平,好像我們總是覺得這個國家對華裔不友善,華裔處處受到打壓。我會談論這些族裔的問題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這些正在你我的周遭發生著針對華裔的事件,其實從來沒有中斷過,也因此在各個角落發出的氣憤和不平的聲音,大到震耳欲聾,讓我們沒有辦法去忽視,而假裝我們是生活在對華裔很友善的城市裡。
舉例來說,我所居住的亞凱迪亞市市政府裡面,最近有許多事情吵得不可開交,有白人的市議員候選人就是要抓住華裔窮追猛打,華裔的市議員每一次為華裔民眾舉辦華語的市政說明會和選舉說明會,就會被指責謾罵,亞凱迪亞市的房價有波動,就責怪都是因為華裔民眾影響了這個城市,甚至華裔民眾在微信群裡面討論市政,就被警告要蒐證提告。這種種的事情,不是想要蒙上眼睛,摀住耳朵,就可以置身事外,不理不睬的。
話題扯遠了,讓我們拉回來南加州僑界力挺水文學家陳霞芬的事件,可能有些聽眾不曉得一些華裔科學家遭遇的不公平待遇,讓我整理我所讀到的報導,簡單的描述一下:
陳霞芬,曾經在俄亥俄州威明頓市的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任職。2012年陳霞芬在北京探親期間,與擔任中國水利部副部長的30年前研究所同學交談,同學詢問她美國水庫項目的經費是如何籌集的。陳霞芬回美國之後,向主管詢問過相關數據,還曾使用同事提供的密碼,在國家水壩數據庫受密碼保護的網站上進行過搜索。對於同學的問題,陳霞芬沒有發現任何相關信息,但她確實下載了一些資料,但那都與她涉及俄亥俄河流域洪水預報的本職工作有關,她也從來沒有使用或分享過這些資料。
她利用同事的密碼從政府網站上下載數據一事,是政府對她開展間諜案調查,以及她遭到解僱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10月陳霞芬被FBI逮捕,被懷疑利用盜取的密碼非法獲取美國水壩敏感信息,並在與一位中國人士會面問題上撒謊。她於2015年2月提出無罪抗辯,但在2015年3月,在她本該接受審判的一周前,檢方在沒有給出理由的情況下撤消了所有指控。根據法庭文件,聯邦檢察官調查時,原來朝經濟間諜罪進行,但是因為證據明顯不足,改對陳霞芬提出較輕罪名,最後仍因證據不足,被迫撤訴。陳霞芬後來被勒令強制帶薪休假。但她在去年9月收到國家氣象局通知,表示她將因「行事不值得信任、言詞不實、誤用聯邦資料庫、缺乏誠實」而遭到撤職。
這起案件我們很難去說誰是誰非,陳霞芬確實踩住了相當敏感的紅線,在有可能接觸到機密資料的時候,確實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而身為華裔的身份,也讓這件案件更加的複雜。我在一篇報導中讀到,陳霞芬透露,整個事件起因是氣象局內一名白人員工舉報她透露機密信息,檢舉信內第一句話寫道「她雖是美國公民,但同時也是中國人。」這樣明顯帶著有色眼光的懷疑,來自於對於華裔的不信任感,來自於對於美國籍華裔的合理懷疑,因而造成了可能具有針對性的執法模式。
這樣的事件並非單一的偶發事件,在2015年美國天普大學華裔教授郗小星,被指控向中國提供美國的“超導技術”,然而經過近半年的調查,美國聯邦檢察官也如同陳霞芬案件一樣,撤銷了對他的指控。雖然被告在經歷了不公對待後,目前都已恢復自由,但是事件為他們的職業生涯都造成了相當嚴重的負面影響與打擊。
去年五月,以聯邦眾議員趙美心、劉雲平和本田為首的22位國會議員簽署聯名信,要求司法部長林奇調查陳霞芬一案是否存在種族因素。他們與全美各大亞裔社團共同要求司法部查明真相,絕不容許類似案件重演。另外這件事情在學術界也引起高度的重視,今年1月10日,多位諾貝爾獲獎者以及美國的院士在公益請願網站Change.org聯名發出請願,要求對華裔科學家的雙重標準和執法不公進行獨立調查,要求調查其中是否涉及種族或原籍國等因素。我去查了一下,目前已經有8,111個支持者簽名,還在持續累積當中。
仔細想想,華人社區可能確實有些投機份子從事非法的商業行為,以及對知識產權侵權。但這不足以構成理由,讓像陳霞芬這樣的科學家,在釐清證據不足的情況下,沒有做出說明及道歉,並導致遭受後續的被解雇,讓原本正常的生活毀於一旦。這表明了一種態度,就是即便個人的成就到達了一個高度,華裔仍舊是生存在不被完全信任的外來者的對待之下,這只會讓在為美國政府效力的頂尖華裔學者們進退維谷,深怕哪個時候就踩到了政府的敏感地帶,落得工作生活全都被剝奪的下場。
不管陳霞芬的事件最終怎麼落幕,整體環境對頂尖的華裔科學家的態度,是相當值得關注的,會不會有下一個陳霞芬或是欷小星?沒有人敢保證,但是若是我們的身上那塊華裔的標籤,時時刻刻地被貼上,那麼這樣的社會區分和態度,在關鍵問題上的所謂合理懷疑,就是讓華裔科學家們相當尷尬地原因,因為可以被合理的懷疑你對美國政府的專一和認同。我引用陳霞芬的代表律師所說的話:「如果他們的出生地不是中國,而是法國、英國或加拿大,幾乎所有其他國家,這些事絕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
謝謝您的收聽,我是張益瑞,我們下次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